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孝”在北渡——记石港镇北渡村42组陈德彬一家

【信息时间: 2013-03-11 阅读次数: 】 【打印】【关闭
  以种植业为主的北渡村虽然因企业少而集体经济薄弱,但是较工业发达地区而言却更易让人体会到农民兄弟从古至今的那种纯朴厚道。而当提到孝顺和睦,人们无一例外会想到北渡村42组的陈德彬老人一家。
什么样的人家能让大家啧啧称赞,又是什么样的情形值得大家这么推崇呢?
陈徳彬老人今年80岁,长子陈建山、长媳时美云、次子陈建新、孙子陈宏锋、孙媳赵荣丽、孙女吴红娟、还有一个小曾孙陈赵颉。儿孙满堂的陈德彬老人一家看上去跟一般家庭没什么区别,但是知道底细的人会告诉你“他们一家可是四代同堂,满满当当这么多人至今仍没分家呢!”这在现如今不论是乡镇还是农村都是极为罕见的。
2009 年的一天下午,陈德彬老人突发脑梗塞,虽经及时送医后能拄凳行走,但是随着病情的反复,原本精神矍铄的老人最后还是全身瘫痪,只能卧床不起了。
多了一个需要照顾的病人,少了一个捡蛋的帮手,家中的小型养鸡场开不下去了。但是儿孙们并没有怨言,而是尽心尽力地照顾老人。鸡场关了后,陈德彬老人家中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11亩多地,将自家母猪下的猪崽养成壮猪,陈德彬老人每月280元的残疾人补助以及二儿子陈建新做瓦工挣的钱,整个家庭的收入还算可以,但是加上两个孩子的学费——小曾孙陈赵颉读幼儿园、孙女吴红娟在广州读医学硕士,以及各项人情往来,对这个四代同堂的大家而言开销还是非常大的,但是他们依然对陈德彬老人的饮食起居很用心。
老人爱热闹,白天不愿呆在卧室。早上起床后,家人就用轮椅将老人移出卧室刷牙、洗脸。喝过早茶,吃过早饭后,陈德彬老人就移到厨房的竹榻床上,这里视野开阔可以看到家门口的晒场和田地,老人可以和在房前忙碌的家人、路过的邻居唠唠嗑。白天还比较容易照料,但是夜间无论对卧床的病人还是家属来说照料的难度就大了,虽然陈建山夫妇边做家事边为老人翻身总要到晚上十一、二点才会睡,但是劳累了一天的家人总是需要休息的,白天工作太累夜间有时就不那么警醒了。陈德彬的家人为防这种情况发生,在老人的卧室添了个床位,一墙之隔的厨房也搭了个床位,每天值守,这样老人夜间就有了双保险。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着,但家人的爱与付出却远比我们陈述的要多得多。
作为一个全身瘫痪的老人,吃喝完全不能自理,全要靠家人帮助,一次小曾孙陈赵颉掂着脚将妈妈买的糖果放到正在午休的姥爷脸旁边,想让姥爷醒了先吃。但是,等他转身跟妈妈一起来看护睡醒的姥爷时,离姥爷嘴那么近的糖果动都没动。妈妈边把糖果分成小块边喂姥爷时小朋友才明白,虽然姥爷头可以转动,但是一定要有人喂才能进食,不然就算放到嘴边老人也无法品尝,因而大家十分上心,根据老人的喜好变着花样做饭菜不说,每到饭点就把老人从床上抬到厨房的轮椅上,一口口,挑老人喜欢的先喂饱,之后他们才回桌子吃饭。等老人倚着轮椅消化好了,儿孙们再把老人抬到床上休息,无论忙闲,天天如此。
相对其他起居的照料,照顾老人的吃喝还算轻松的活儿,陈德彬是个爱干净的老人,即便瘫痪了仍坚持每天要刷牙、洗脸。陈建山、陈建新兄弟俩隔几天便要帮老人全面檫洗身子,天热的时候擦洗的频率就更高了。全身瘫痪的病人,大部分肌肉都已经萎缩僵硬,要扶坐着擦洗相当困难,稍不小心老人就容易瘫软跌倒,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对健康人来说轻而易举的擦洗在陈建山兄弟动手去做的过程中却要花费双倍乃至更多的精力。
相对于洗澡擦身的不易,陈德彬家其他成员更为老人的排便发愁。由于全身瘫痪,无法像正常人那样运动,加上年纪大了,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减弱,陈德彬老人的排便不规律,因而一旦老人有感觉,儿孙们立马放下手头的事将老人扶到残疾人专门马桶上。但是每次令人发愁的却是老人有感觉,便却排不下来,看到老人涨得难受,儿孙们心中更是如刀绞。揉腹、推拿都试过,不见太大成效后,陈建山、陈建新兄弟俩灵机一动用细钢丝自制了“挖便器”。每到老人排便时一个在上面揉、推腹部,另一个就蹲在残疾人专用马桶边,将马桶盛放排泄物的活动抽屉取下,换成便盆放在地上,人便通过原先放活动抽屉的那个狭小空间,用“挖便器”为老人掏便……不怕脏、不怕臭,更要细心、耐心,否则稍不留意就容易伤到老人。当你看到卧在床上神采飞扬、跟你侃侃而谈的老人时,你一定无法想象他排便不畅时的那种痛苦,而能这样舒心惬意地生活一切源于家人对他的不离不弃、悉心照料。
家庭成员间的和睦,对长辈的孝顺在陈德彬一家看来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他们不仅仅局限于爱家人这种小爱,他们也同样将爱给了国家和社会。作为一个农民家庭,他们虽然生活比较拮据,但是,每到交纳规费时从不拖欠,每次都积极上缴,在税费改革前,他们家最多一次上缴达3400多元。
家中和睦、邻里融洽的氛围代代相传,离不开长辈的言传身教。年青时作为小队会计,1988年还被大家选举为县人大代表的陈德彬老人对长辈就十分孝顺,跟邻里相处也十分和谐。他虽然读书不多,但是从他常挂在口头的“中载天下知正道,容载天下知道理”,“处世和平皆理乐,居家孝友是金伦”,“话到舌间留半句,理从事处让三分”,“兄弟伙好家和贵,妯娌伙好永不分”……无论是书本上的还是民间俚语,无不体现了老人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无不映现了这个家和睦友善、通达邻里的原因。而陈德彬家人对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也让周边的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感受着他们一家人的那份体贴——脸痒了、鼻子痒了就用毛巾帮老人擦擦蹭蹭;感受着他们一家人的那份细致——为防长期不动,局部皮肤生红斑疮、溃烂,家人无论闲时还是大忙季节都坚持一个小时左右为老人翻身按摩一次。因为田多,加上为节省一些请机器的费用,农忙季节忙里忙外,有时要弄到凌晨两、三点才能睡,但是按时为老人翻身已成惯例、雷打不动;感受着他们一家人的那份团结齐心——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只要在家都会尽心尽力服侍老人……在陈德彬老人家里没有俗话说的“久病床前无孝子”唯有家庭的和睦和对老人几年如一日的关爱,而这些点点滴滴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家,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空暇时邻里之间还会主动去帮忙搭把手,和睦友好蔚然成风。

    瘫痪这类长年卧病在床的老人是否过得好,是否能长寿,绝大多数取决于儿孙的照料情况。当你看到被护理得干干净净的老人,穿着干爽的衣服,衬衣口袋里还插着一支栀子花时,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家人的孝顺之心,对老人的拳拳爱意。有小爱才有大爱,陈德彬一家人的言行深深地影响着北渡人。社会是不断进步发展的,一个个孝顺和谐的家庭,一个个家庭的小爱构建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和谐美好的大家。孝的传承和发扬也将使我们的民族更繁荣,国家更美好。